【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7)系列解读之十九】工业4.0视角看两化融合:互联网快速传导渗透带动制造业产品服务大幅创新发展
从工业4.0视角看我国两化融合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快速传导和渗透带动了我国制造业产品和服务的大幅创新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普及能够将“制造”变为“智造”,显著带来生产方式从“同质化”到“个性化”、产品从“机制化”到“智能化”、产业从“生产型”到“服务型”的极大转变。智能产品[1]是ICT技术与传统工业产品融合、创新的成果,有助于企业实现生产流程优化并面向用户提供数据驱动型服务,进而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智能化的产品和数据驱动型服务将共同提升用户体验,为用户带来更大效益,助力企业实现高端化创新发展。当前,我国已有部分行业在产品智能化方面作出了有效探索,电子和交通设备行业是发展智能产品的主力军,基于智能产品的产品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提高了制造与服务的一体化水平。产品智能化成为远程监控、在线运维和基于大数据的服务创新等众多新服务模式的必要条件,基于数据的产品生命周期服务有待贯穿研发生产全过程。
一
电子和交通设备行业是发展智能产品的主力军,基于智能产品的产品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提高了制造与服务的一体化水平
我国已有部分行业在产品智能化方面作出了有效探索,电子和交通设备制造行业智能产品比例显著领先,达40%以上。物理产品配备ICT部件(传感器、RFID、通信接口等),可收集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和自身状态的数据。当生产过程的产品数据被获取,并能与更高级别的系统进行通信时,生产流程才能得到改进,同时实现实时自主引导;当使用阶段用户与企业之间的通信成为可能,用户协同的产品和服务优化升级与互动创新才具备实现基础。数据分析表明,尽管大多数企业的产品还未能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但我国部分行业已初步向产品智能化方向迈进,特别是电子和交通设备制造行业,智能产品比例已分别达到45.4%和40.7%,显著高于其他行业,同时,实现全生命周期各阶段产品状态信息收集、应用和关联维护的企业比例也明显较高,如图1所示。产品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产品智能化水平提升的重要支撑,未来应促进各行业企业全面提升新型基础设施支撑水平,推动产品数据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传递和共享,创新产品数据收集和使用途径,优化产品创新管理。
二
产品的智能化是服务模式创新的催化剂,基于智能产品的在线服务呈现新亮点
产品智能化成为众多新服务模式的必要条件,开展远程监控、在线运维和基于大数据的服务创新等新服务模式的企业,其所生产的智能产品比例均达到了40%。数据驱动型服务不仅是服务的创新,更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将为企业盈利带来新的增长点。用户服务将越来越多地基于产品数据的收集、评估和分析,并依赖于产业创新生态的建立。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快速渗透,产品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使价值链不断扩展和延长,推动产品与服务的融合,可有效促进企业实现高效、智能、创新的服务新模式。以电子、交通设备制造、机械、轻工等重点行业为例,通过分析部分重点行业产品智能化水平与服务模式创新情况发现,总体来讲,实现远程监控、在线运维和基于大数据的服务创新等新模式的企业生产的智能产品比例相对较高,电子和交通设备制造行业在服务模式创新和产品智能化方面的发展较为领先,如图2所示。智能产品具有催生新型商业模式的能力,企业可以智能化产品作为切入点,建立广泛的“产品+服务”组合,向客户提供与基于数据的增值服务,提升产品附加值,进而持续优化和更新商业模式。
随着向研发、生产环节延伸,能够提供订单跟踪和质量追溯等信息开放服务的企业比例逐渐降低,产品生命周期服务有待贯穿研发生产全过程。当前在产品生命周期服务方面已经初见成效的服务主要体现为订单状态跟踪和产品质量追溯等。通过对企业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用户订单跟踪和产品质量追溯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当前,企业实现订单跟踪和质量追溯的功能大多覆盖在价值链下游环节,能够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订单跟踪或质量追溯的企业比例不足五分之一,随着产品生命周期向研发、生产阶段延伸,实现用户订单跟踪和产品质量追溯的企业比例逐渐降低,如图3所示。由此可见,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信息开放和用户服务的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应逐步贯穿研发生产全过程。
[1] 智能产品是指具备记忆、定位、识别、传感、数据传输等功能或装有数控系统的产品,在生产和使用阶段产生的数据可被分析利用。